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咨询
编号:12104859
让国人不再有甜蜜的苦恼(天下名医(33))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9日 《生命时报》 2011.08.09
让国人不再有甜蜜的苦恼(天下名医(33))

     名家介绍

    杨文英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国家科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擅长治疗内分泌疑难病包括垂体病、甲状腺病、糖尿病、肥胖病等。

    出诊时间:周四全天

    名家语录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是目前中国慢病防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世界医学顶级期刊《新英格兰杂志》去年发表的“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了9.7%。

    这项研究的主持者,就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如今,在糖尿病临床和科研领域颇有建树的她,仍然坚持查房、出诊、带教,对老百姓进行健康科普教育……行医多年,她的很多患者都成为了她的朋友,纷纷表示:“虽然不幸得了糖尿病,可我们有了杨主任,就是福在眼前”。
, 百拇医药
    第一位病人是自己的母亲

    杨文英的第一位病人,也是她最熟悉的病人,就是她的母亲。可以说,是母亲把她引到医学道路上的。

    中学时代,成绩优异的杨文英最喜欢数理化,原本希望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然而,就在她准备高考的那一年,刚刚40出头的母亲患上了糖尿病,眼看着母亲一天天消瘦下去,孝顺乖巧的杨文英改了志向,决心学医,成为一名医生,为母亲治好病。

    就这样,杨文英在首都医科大学读完大学,当了内分泌科医生。在她的专业治疗和精心护理下,杨妈妈的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健康快乐地活到了83岁,成为第一位从杨文英这里受益的糖尿病患者。

    很多人不知道,除了杨妈妈,这位著名的糖尿病专家,自己也是一名“糖友”。在她48岁那年,在一次“馒头餐对比试验”的研究中,刚巧缺一个正常人的数值作参数,于是,杨文英主动当了“志愿者”,抽自己的血化验。
, 百拇医药
    所谓“馒头餐试验”,是检测人的血糖吸收能力是否正常的一种试验。杨文英发现,试验中自己的血糖上升已经达到了临界值,很可能母亲的糖尿病遗传给了自己,让她也变成了一名糖尿病前期患者。

    本应作为健康表率的医生,却变成了患者,让杨文英有些难过。但很快,她就积极乐观起来,“乖乖”地控制起自己的血糖。从发现自己血糖高的那天开始,她就认真分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因为母亲是糖尿病患者,自己的患病风险比别人大;加上已经至少5年没有休过周末了,繁重的工作很难抽出运动时间。杨文英深知,只要“管住嘴迈开腿”,很多糖尿病前期症状是可以逆转的,因此,对自己来说,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管住嘴”。想到这里,杨文英决定给自己用药,预防性地服用二甲双胍, 随着病程延长,她从单药到联合用药,近几年已经联合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得一直比较满意,没有明显的并发症。

    说到自己的病情完全像预计的那样精准控制住了,杨文英很有成就感地表示:“大家都可以和我一样,控制好血糖,带病健康地生活。”
, http://www.100md.com
    我老“吓唬”他们

    至今,杨文英依旧在门诊和病房以及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忙碌着。她常常拿自己当榜样去鼓励病人,督促他们要按时吃药、按点吃饭,否则就会低血糖。她常常告慰患者:“只要坚持控制好糖尿病,就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获得和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但每次出门诊,都有很多患者想加号,还有很多老找她看病的患者突然来了,不加都不行。所以,不能按时吃午饭,也就成了常事。但有些老患者或同事,知道杨文英也是糖尿病人,怕她身体吃不消,就偷偷给她带一瓶酸奶。每每收到这样的酸奶,杨文英的眼里总是噙着泪水。

    在她的调理下,很多老病人的病情都控制得非常好。最让杨文英记忆犹新的是一个胖患者。杨文英给他开了胰岛素、口服药,每次来都仔细给他调药,但他就是不控制饮食,管不住嘴,血糖控制得很不好。“后来我就吓唬他,如果你再控制不好,再不按我说的做,就别再看我的门诊了。结果从那以后,他就控制得很好了。”杨文英欣慰地笑了。
, http://www.100md.com
    还有一位患者,今年已经85岁了,在杨文英的指导下,现在血糖控制得非常好。春节前,这名老患者做了一架“福在眼前”的风筝,送给杨文英。

    虽然在患者眼中,见到了杨文英,就是“福在眼前”,但对她的女儿来说,想见妈妈一面,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杨文英的老伴儿是她当年的大学同班同学,和她在同一个医院当医生,这么多年来,两人一直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双双成为医学专家。可在女儿的记忆中,医生爸妈几乎每个夜晚要么在医院值班工作、要么在书房里伏案学习,很少像别人的父母那样,抱着她一起玩闹;打从自己记事起,父母的对话就几乎全是病人和医院。

    要找出有中国特色的“防糖”体系

    当谈到糖尿病人的防治,作为一名几十年钻研糖尿病防治的专家,杨文英主持完成了中国糖尿病、代谢综合症患病率流行状况的调查和发病相关因素的最新系列分析等,而现在,她最关心的就是那些处在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发现率已经很高了,如何停止或延缓这些人迈向糖尿病患者的队伍,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

    在国外,杨文英看到了欧洲糖尿病管理计划的模式。政府将血糖异常的患者,都进行登记、管理,帮助他们做好干预工作。“但这样的模式在中国并不一定行得通。”杨文英指出,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糖尿病防治体系,通过正确、有效的疾病健康管理模式,让更多人发现自己的早期症状,及早去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让疾病早期得到干预。

    很多糖尿病前期患者,接受了干预,即便不能逆转,也能延迟患糖尿病的时间。“我不希望你们饿得没有生活质量。”杨文英说。前期患者该如何做?“只要就医后的依从性高,像我一样,做到早治疗、早干预、好心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出路。”▲, 百拇医药( 本报记者 袁 月 )